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梅斯医学等
“夜班费补发了,绩效奖金扣了一半,不知下月还会不会扣。”北京同仁医院一位主治医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次降薪风波的“结尾”。
近日,这家中国顶级眼科医院的医生们反映8月工资大幅缩水,绩效奖金和夜班费降幅达50%。随即,医生们向医院提起申诉,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近两年,不断有医院出现医生降薪现象。今年6月,河南、广西等地传出医生降薪的消息。
不久前,一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在网上向大家寻求帮助,并发出灵魂拷问:"这工作我还能干多久?我还能坚持多久?" 一席令人泪目的话,引起了很多医生的共鸣。
据了解,这名求助者是中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屡屡碰壁,因为根本找不到省级和市级医院合适的岗位,西医院不要中医,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中医院岗位太少,竞争过于激烈,僧多粥少。
没办法,虽然是硕士研究生,但也只能往下兼容,希望能在县级医院混一口饭吃,于是这名医生就回了老家的县级人民医院。但结果可想而知,真的就只是混口饭吃,由于刚进医院,工资很低很低,又不巧赶上降薪潮,主任告诉他说头几年会很难熬,需要家庭提供支持。
其工资与当地的消费水平相比,仅能维持正常生活,因为一碗能吃饱的汤面、水饺、炒菜,没个十几块钱,你都不能解决一顿饭,就这还算省的了。另外这名医生每月还要付房租 700 元,目前一直都在吃原本读研攒下的生活费。
该医生提供的日常吃饭消费价格
他发出疑问:" 读研期间,每个月所有的补贴共有(800+250+600+300)元,都比现在的工资多,读研时你只是个学生,不用承担太多责任,你的任务还是以学习为重。而现在,你是医生,你有各种责任,稍有不慎,高年资医生、护士、患者就有资格数落你,责备你,扣你工资,罚你钱,年轻小医生真的是医院里的最底层,谁都可以欺负一下,我有点坚持不下去了,我还能坚持吗?这份工作还能干嘛?"
2023 中国医院人力资源报告显示
超 50% 医生收入下降,另有研究显示 65% 医生降薪
年轻医生的艰难还体现在今年这一波范围比较广的降薪潮上。本来就没多少工资,还要降薪,生活更加艰难了。
在一份涉及 2941 名医生的《2023 年度中国医院人力资源报告》中,数据显示,占比一半的医生出现了总收入的下降。
研究数据还显示:
1、北上广深医生的薪资受疫情冲击较大,超过 60% 医生收入下降;
2、尽管降薪比例增加,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医生心态发生变化,32% 的医生对于当前的薪酬状况表示满意,较去年上升 5%;
3、工作年限在 5 年以内的一线城市男性医生有相对更高的离职意愿。他们更容易受到薪酬压力的影响,在职业满意度上更倾向于不满足现状;
4、在职业满意度上,儿科、外科、神经内科及心血管内科医生的职业满足感相对其它科室更低,而感染科、中医科、内分泌科的职业满足感相对较高。
另外,在一项面对所有医生,名为 "今年以来,你们医院降薪了吗?" 的调研中,有 3499 名医生参与了投票,其中 2275 名医生表示 " 降薪了 ",686 名医生表示 " 没降,和之前持平 ",222 名医生表示 " 没降,还涨薪了 ",316 名医生没有给出明确回答。表示降薪的医生达到了 65%。
医生降薪背后,备受关注的是中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2508家参评的三级公立医院中,43.5%的医院医疗盈余为负。
2023年9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公立医院,医生、专家们均表示,薪酬改革“钱从哪儿来”是核心问题。
多位医务人员及相关专家分析,近年来医院亏损是导致医生降薪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到院就诊人次降低,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减少;另一方面,受财政影响,该拨付的款项如果没有下放到医院,补贴收入也会减少。此外,由于防疫等工作量增加,基层医院要购买日常防疫所需要的防护设备、耗材等,支出又增加了。
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执行院长刘远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公立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金(包括医护人员的薪酬),90%以上来源于业务收入。也就是说,医院的收入取决于患者的数量和医疗服务的价格(总收入=服务量X医疗服务的价格),而公立医院没有定价权,定价权主要在政府医保部门的手上。
“公立医院收入这块‘蛋糕’的大小主要由政府医保部门决定。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公立医院应该怎样分蛋糕?则由公立医院的‘第二个婆婆’(人社部门)说了算。”刘远立说。
回溯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历程,2016年,国家提出允许公立医院打破绩效工资总额限制,建立薪酬动态调整机制。
2017年,人社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下称“两个允许”)的要求,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公立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进行自主分配。这试图在一定程度上给公立医院“松绑”,下放一部分薪酬分配权。
202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核心还是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刘远立指出,这是首次在政府文件里提出了增加医院的可支配收入,不过仍需拿出具体的办法。目前,关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主要还是围绕存量的结构改革,旨在“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并非让公立医院增加收入。
中国公立医院执行的薪酬制度,主要是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大部分,绩效工资往往占大头,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占比大致呈“三七开”或“四六开”。基本工资是按照政府规定的事业单位工资体系确定的岗位工资,取决于工龄、职称和岗位,相同岗位和不同岗位之间工资差异系数较小。关键是绩效工资差异度较大,好的学科绩效工资高,这也与绩效核算方案相关。一般公立医院要经过主管部门绩效考核后,才能确定医院整体绩效工资总量,考核结果通常延后半年或更长时间公布。这可能是北京同仁医院“承诺”半年后补发绩效工资的原因。
誉方医管创始人秦永方分析,大部分医院绩效方案采取与收入挂钩或医疗项目挂钩,激励导向是多做项目和多收入才能多得,由于各科室医疗项目和收入差异度较大,导致绩效收入差异较大。这种绩效方案与医保按照项目付费契合度高,医院可以获得较好的医保支付。虽然一系列医改文件红灯高悬,不允许医务人员的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挂钩,但现实中医院很难脱钩。医院资金的紧张,特别是医院亏损面在扩大,保障医务人员薪酬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政府追加投资上。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政府追加投资难度不小。
多数专家认为,提升医生的阳光收入,单靠医院难以实现,要充分考虑拓展医生阳光收入的新渠道。秦永方指出,医保重酬医生制度,DRG/DIP付费及药耗集采红利,重酬医生,让医生分享医保制度改革红利,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此外,要加大财政补助医生基本工资。医院也应提质增效、控费降本实行梯度激励,提高医生绩效工资待遇。
